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于20257月成立,前身为计算机与数据工程学院,是学校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整合优势资源、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重要布局。学院作为学校首个以“人工智能”命名的工科学院,由原计算机与数据工程学院更名组建,下设1个计算机系教学机构,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2个全日制本科专业,肩负着培养高端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人才的使命。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创了我校工科专业的先河,秉承“面向社会需求办专业”的理念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遵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经管类学科交叉融合、产教融合、教研学融合等新时代专业建设新理念,凝练专业和办学特色,注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方法和相关经济管理知识与技能的融合,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训环境,确保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与华为等企业联合举办认证培训,共建人才培养新生态,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

人工智能专业秉承“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专业聚焦智能算法、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核心领域,注重学生系统分析、算法设计、模型开发及跨学科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将掌握智能系统设计、数据分析与挖掘、智能软硬件开发等核心技能,可在科技企业、科研机构、智能制造、金融科技、智慧城市等领域从事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与项目管理工作,成为兼具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行业领军人才。

学院拥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创新团队和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现有专兼职教授6人、副教授10人、高级实验师1人、中级实验师1人、中级工程师1人、讲师16人、助教1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4.7%,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比83%以上,其中,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线上教学名师2人,省级学科(专业)拔尖人才1人,省级教坛新秀2人、校级教学名师4人、校级优秀教师6人。2人获微软国际认证证书;1人被授予华为开发者学堂联盟认证讲师;2人获清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颁发的青年教师融合式教学进修项目结业证书;9人获“大数据+人工智能项目”培训证书。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有较强的教学、科研与实践应用水平。现有的青年教师分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安徽大学等。广泛的学缘结构,构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专业建设较宽广的学科视野队伍。

学生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亚太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大数据分析技术技能大赛国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6项;省级一等奖36项、二等奖40项、三等奖56项;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国赛三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省级二等奖7项、三等奖10项;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国家级三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41项,三等奖27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及数学竞赛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0余项;安徽省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33项;安徽省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省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泰迪杯”数据分析技能省级三等奖2项;华为ICT大赛省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11名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颁发的“软件设计师”中级证书,4名学生考取工业和信息化部高级证书,4名学生获得“初级数据分析师”证书,60余名学生通过华为云开发者认证,99名学生获得华为鸿蒙应用开发者基础证书,45名学生获得华为鸿蒙应用开发者高级证书。

全院教师发表论文200余篇,编写教材、著作等40余部,主持国家级课题、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30余项,参与完成各类科研和教研项目40余项。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及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安徽省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学术资助项目1项;安徽省线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优秀课堂奖2项;《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优质课程,荣获国家级开放学习平台荣誉证书,切实为“推动人人可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建立学习型社会”贡献力量。

学院将秉承“忠恕博学、笃行致远”的校训和“务实创新、精益求精”的院训,瞄准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应用发展方向,在凝练学科方向、加强队伍建设、创新教学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进行谋篇布局,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数据截至2025年76日)


Baidu
米兰(中国)体育官方网站